本原书讯|《语言·意义·世界:语言哲学简史》(王维)
王维,青年哲学人,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长期从事媒体经营工作。后来受到多方面影响和启发,离开央视,专注于哲学思考和写作。
目前主要致力于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著有《形而上学之思》等。
本书依时间顺序简明介绍了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及其主要论题和贡献,对20世纪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可供初学者入门。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国内学界一向是欧陆哲学研究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英美语言哲学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不够普及,更难以为哲学专业之外的朋友所了解。作者继《形而上学之思》后,精心撰写了这部“语言哲学简史”,意在通过相对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语言哲学,功莫大焉。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语言哲学为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出现了当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本书以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论述、翔实的资料,向我们描述了当代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语言与思想关系问题的有益启示。我愿意邀请对当代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
——江怡,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本书通俗易懂,叙述清晰,内容丰富,循着现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想展开,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尚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本书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概述了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发展史,先后讲述了弗雷格、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逻辑实证主义思潮、日常语言的转向以及实用主义融合阶段的语言哲学。对于希望了解现代语言哲学中重要概念和问题的来说,本书提供了一幅可靠的基本图景。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哲学转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字凝练,表述清晰,逻辑融贯,既有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有独特的哲学追问,兼具通俗性与反思性,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这是一本既可以作为哲学研究者的参考书,也是一本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简明教程和入门读本。
作者运用极其清晰流畅的语言,梳理了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贡献,透过哲学式的沉思帮助读者重新理解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语言哲学的世界。
他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语言哲学。因为......
首先,语言哲学既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也是哲学理应关切的最基本问题。哲学追问意义: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科学的意义、美的意义……但一个更在先的问题是:什么是意义?或者什么是我们所谓意义的标准?我们获得意义的途径又有哪些?这些都涉及对语言自身的理解,因为我们毕竟是通过语言去追问意义的。因此,意义问题便成为语言哲学的核心议题。
虽说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与语言哲学有关的问题领域不断在发生扩展和变化,但人们依然把语言的意义问题看作一个基本问题,把对语言的分析视为进入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那么作为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而言,如果是对哲学感兴趣的,不了解一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是说不过去的。

其次,所谓哲学的语言转向形成于20世纪,但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语言问题,毕竟语言对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人是唯一具有语言(logos)的动物。我们一出生就努力地咿呀学语,想要与人沟通。我们用语言表达情感,也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在精神活动中更是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向家人吐露心声,无法向爱人倾诉衷肠,无法欣赏任何诗词歌赋,更无法交流知识与思想。可以说,人类文明是建立在语言上的。当然,很多动物也能在彼此间传递信息,“两岸猿声啼不住”,“百啭千声随意移”,但它们毕竟没有像人类语言一样复杂的符号系统,也就未能展现如人类精神世界那样的丰富性。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的存在是通过语言显示的,如果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想赖以形成的器官,思维只有借助语言才是可能的。这意味着,我们怎样使用语言,就怎样思考世界。也许这个说法言过其实了,但仔细想来,我们的言语至少能反映我们的思维状况。有时候,我们常有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感受。说不出来,就表明我们没有形成清晰的想法。还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却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们说出的是一串混乱的或无意义的话语。这就像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或无意义的问题。可见,我们如何使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我们如何思维,而我们如何思维又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因此,错误地使用语言至少表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混乱的。哲学始于对未知的惊奇,对真理的渴望,可如果我们连应该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都做不到,还谈何通达真理呢?
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普通人才会犯的错误,在哲学史上就有不少人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却把它们看作重要的哲学命题,这其中不乏对语言的错误理解和使用。因此,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之于我们更好地进入哲学是具有奠基作用的,对语言哲学的学习之于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哲学命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我们学习语言哲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其中的观点主张,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维方法。语言哲学采用的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语言分析是一种逻辑分析,因此它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逻辑思维是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思维传统,我们学习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不是应该去学逻辑学吗?没错。但要养成一种健全的逻辑品格,仅仅靠纯粹的逻辑学知识是不够的。很多人虽然懂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讲逻辑,或者说讲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纯粹的逻辑推理是高度形式化的符号运算,它抽掉了一切内容,脱离于现实语境,更少地关注意义。然而,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遭遇的恰恰是现实本身。在现实世界,我们用于思想的语言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因而我们不仅要考虑形式,还要考虑内容。

现实的语言活动同样要遵从逻辑行事,只不过这个逻辑是广义的。我们也把语言所要遵从的逻辑称为语法规则。但语言哲学考虑的不是语法学中的那个语法,不是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这种表层语法,而是深层语法,或者说普遍语法。我们平常说话,无论是表达观点、吐露情感还是说理论证,都要遵从语法规则行事,但它实际遵从的规则可能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比如“人太多这里”“去吃饭了他”这种话,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合语法,可这一点儿都不妨碍我们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但像“没有颜色的绿色想法愤怒地睡觉”(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好像是符合语法的,却难说有什么实际的意思。为什么不合语法的句子我们能理解,符合语法的句子反倒不能理解呢?这正是由于决定语言意义的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类语法规则,而是更深层次的语法。如果我们看不到更深的这一层,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从而在哲学运思乃至现实生活中犯一些理解或认识上的错误。
因此,语言分析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语言的细致考察来揭示那些被遮蔽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它带领我们深入语言的内部结构,使我们认清语言活动的本质。它规范我们如何说话,更重要的,它引导我们如何说理。这不仅对于我们进入哲学命题是必要的,对于我们面向现实生活,摆脱那些因混乱的言语或实际上无意义的说辞所造成的困惑同样是重要的。语言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思维训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语言哲学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言哲学家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都是正确的。恰恰相反,在很多方面,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也饱受各种质疑和批判。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应了解这些哲学家都提出了哪些主张,更应反思他们的观点都存在哪些问题。哲学的本质是思辨的过程,这表明哲学崇尚的是一种思的流动,而反对停滞在任何固有观念中。不轻易地接受某个观点,不轻易地放过某段论证,我们才能真正培养思辨的品格。

· 往 期 精 选 ·
刘作丨法权义务在何种意义上是伦理义务?——对康德义务体系的讨论
【本原儒学】讲座直播|崔茂新:“孔学本体与中华文明”系列讲座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自愿理论”及其困境
【原点大讲堂】讲座回顾|张志伟:传统的可能性——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共鸣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自愿行为与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