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108571539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文化公益|上地东里社区公益读书会第二期:《禅学与佛法》

 

 

 

2024年第二期

 
 
 

《禅学与佛法》

 
 

  前言 

有幸再次邀请到曲经纬博士后

为我们分享禅学与佛法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西安外事学院核心素养教育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与佛教学,著有

《庄禅摆渡:<庄子注>与玄学美学》、《如来藏与禅宗美学》

 
 
 
 
 
 
 

1

 

关于“禅学、佛法、心性、心学”

 禅学是佛教的一支,起源于中国,强调直觉和体验,尤其是在参禅者和禅师之间的直接传授。

 

佛法是佛教的教义和实践,目标是解脱,即通过觉悟消除痛苦和烦恼。

 

心性是指内心的本质,与外在的表象和欲望相对,修行者通过冥想和实践来觉察和悟到自己的心性,以此实现解脱和觉醒。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内心的自觉和直觉,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知,可以通过内省和体验来认识直理,主张“知行合一”。

 

这四者,共同指向“如何在绝对不平静的世界寻求内心安宁的方式?”

 

曲老师说,这四者如果有些混淆不清,也不要紧,大概了解即可。

 
 
 

2

什么是佛?

 

 

 “佛”,“觉”也。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作用上来讲是“觉悟”,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觉的三个层次:自觉(自己明白,求独善其身)、觉他(发慈悲心,让别人也明白)、觉行圆满(行动上也明白了)。

 

3

 

什么叫学佛?

学佛觉悟,随佛证道。

 

了解人生三毒:贪、嗔、痴;修三学:戒、定、慧。依靠三学降服三毒。

 

* 贪: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 嗔:对于逆境心生嗔恨,没称心就发脾气(越亲近的人往往受“嗔”的伤害更多);

* 痴: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起诸邪行。

 

* 戒:完善道行品行;

* 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 慧:培育智慧。

 

 

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

世界没有一个本源,一切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而佛陀为了让众生更好的理解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特以“四圣谛”来做“他受用”。

 

5

 

四圣谛:苦、集、灭、道

四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佛陀阐释它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 苦:人生根本就是苦的,它不是指体验中的苦,而是指对人世间深深的不满;

* 集:是苦升起原因,五蕴所提供的幻想当成真的了,是世间因;

* 灭:是苦熄灭的果,是出世间的果;

* 道:是灭苦的方法,通道解脱(涅槃)的道路,是出世间的因。。

 

 

6

 

如何学佛?

先要明确区分清“佛法”、“佛学”、“佛教”三者。

 

佛法:源出于佛陀释迦牟尼对自心的真实体悟,佛陀成道后说法四十余年,在日常中随处显透出的如来智慧。

 

佛学: 佛陀灭度后,后世弟子们用哲学方式来讲解佛陀的道理。

 

佛教:佛陀灭度后,后世弟子们凭宗教形式传播佛陀宣说大道。

 

曲老师说,这三者的概念是不能模糊的,需要明确清楚。

 

7

 

佛经:学佛的客观性依托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 经: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

* 律: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

* 论: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入门的佛经:《心经》、《金刚经》

 

曲老师说,发心善很重要,研究佛经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进去,然后去实践佛法。

 

《涅槃经》里记录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是:我们众生的心是盲的时,佛陀去讲象的道理,但众生的心是迷着的,是听不懂看不懂的。

 

8

 

禅与中国文化

印度语境中的“禅”:亦称“禅那”,汉译静虑、思维修。佛陀在完成觉悟以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禅修探索。再早之前,古印度人在禅定方面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禅修经验和方法。

 

中国本土语境下的“禅”:是由禅宗在汉地发扬光大的一种生活理念,追求一种活得自在、活出真我的生活处事方式。参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之一。

 

禅宗:也指“宗趣”,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而得道。生活中一切事中所做,皆向“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知佛,“即心即佛”,唯向心内领悟。

 

禅的源头,世尊(佛陀)之前讲法都是基于特定的情场去谈自的体悟,一切脱离场景的文字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

 

禅宗法脉,以心传心。始于南无释迦牟尼佛,于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引入东土,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9

 

中国佛教的特点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以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为代表,他把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惭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

 

3)称名念佛: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

 

 

书友反馈

书友1:我有一个孩子六年级了,我比较焦虑,但听曲老师讲佛学相关的,觉得心很静,而且曲老师讲到到的转念这个,我很有体会,这个很重要。

 

书友2:今天老师提到的“希望孩子不走弯路才是最大的弯路”,我对这个很触动,感觉一下子就被安慰到了,孩子不就是在各种弯路下不断经历、体验、反思再成长的么。

 

书友3:老师提到的经书,我自己有切身体会是,我家孩子高考那年,我除了抄经其实什么都做不了,抄经能带来很多心理的宁静。

 

书友4:今天老师讲的“嗔”这个,“越亲的人受到的嗔罪最多”,这个确实是这样,是需要觉悟并调整的。

 

书友5:老师今天分享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我感触很深,我们要不断注意内心的修养学习。

 

书友6:我对老师今天分享的“世尊涅槃”的故事很有感触,世间任何道理脱离了场景和具体情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书友7:虽然我们不懂佛教,但我们可以懂些佛法,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能让我们的心安住。

  今天读书会上,最能宽慰到我的一句话:佛陀、陈叔同等都是走过弯路之后,才大彻大悟。

    这几天,在为孩子的不开心而苦恼,听到这句话,我释然了。我们的孩子,怎能不去经历苦难? 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孩子成长的痛。相信孩子阵痛之后,会更加坚强的,把孩子的阵痛看着是机会、是挑战。

 

 

鸣谢志愿者

 

读书会回顾:《终身成长》上

 

创建时间:2024-03-11 16:35
浏览量:0
首页    文化公益    文化公益|上地东里社区公益读书会第二期:《禅学与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