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108571539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理想国》之“美德伦理学”的“知识”基础 ——兼论科学思维的真正确立

2024年3月2日,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心举办了以“柏拉图《理想国》研讨”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见地沙龙发起,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主讲,来自社会各界的哲学爱好者们参与了这一活动。主要围绕“美德伦理学”“全视角知识”以及“希腊人如何确立起了科学”等议题展开探讨。作为本原经典会读之西方哲学系列的第四次主题沙龙,与会者们进行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为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讲人: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

 

THE REPUBLIC

《理想国》

本原经典会读之西方哲学系列

 

 

黄裕生教授首先回顾了之前活动中所讨论的内容,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中,伦理学不仅建立在他们借以清理、审定“神话神学”的“理性神学”基础上,而且以他们所追求的“知识”为基础。后面这一点一直规定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思考。不过,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这里,这种“知识”被严格区别于日常经验中的知识,他们把后者称为“意见”。他们心目中的真知识,也即被他们当作伦理学之基础来探究的那种知识,实际上被当作一种“全视角”或“无视角”的“知识”来理解和追求。虽然以这种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确立伦理规范这一工作上并无所成,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希腊人正是在追寻这种“全视角知识”的努力中确立起了科学,从而把人类带上了以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概念去展开、理解世界的道路。

这体现在本次活动所要讲述的《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以死而复生的勇士厄洛斯的名义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死后或进天国或下地府,然后,在经历了一千年的幸福或痛苦之后,将再次投生。那些即将投生的灵魂被带到一个投生点上,在那里,“必然性女神”向等待投生的灵魂们宣告:

“你们包含死亡的另一轮回的新生就要开始了。不是神决定了你们的命运(守护神),而是你们自己选择(waehlen)自己的命运(守护神)。谁拈上第一号,谁就第一个挑选自己将来必然要过的生活。美德(卓越die Tuechtigkeit)任由自取,非为任何主宰专有。一个人将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美德有多少重视。这里,选择由人,负责由人,神无有其责(Shuld hat,  wer gewaehlt hat; Gott ist schuldlos)。”

神在每个灵魂面前投放了各种生活模式(die Muster der Lebenslaeufe)供其选择。这些生活模式除了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外,还包括各种动物的生活模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将决定自己的灵魂状态而具有什么样的美德,也将决定新的轮回之中将要过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审判。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危险时刻”。

从这个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到,希腊哲学已经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要切断人和神之间的责任关系,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模式负有责任,就必须给人选择。所以故事中灵魂选择什么模式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与神无关。但是关键在于,是否所有即将投生的灵魂都能进行有意义的选择?要如何选择才能避免悲惨的生活呢?

在柏拉图看来,这全在于是否具备关于善的知识。唯有具备关于善的知识,才能识别生活模式是善或恶,进而才能在善的生活模式与恶的生活模式之间作出比较与选择。如果一个人生前并没有关于善的知识,为善有德只是“出于良好的风俗习惯,而不是学习哲学的结果”,那么死后虽然进了天国,但在重新投生时仍可能“犯错”而选择恶的生活模式,正如故事中第一个挑选生活模式的灵魂,虽然生前有美德,却是由习惯培养出来的,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大僭主的生活——一种无德的生活模式。习俗是自然而浑然无知的,哲学才是自觉而有知的。良好的风俗习惯虽然能使人获得美德,却不能改变人的灵魂的无知,因为它不能实现人的灵魂的转向;只有通过哲学这种爱智活动的训练,灵魂才能被引向理念世界,而获得关于作为最高理念的善的知识。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如洞穴里的生活。在洞穴里面,人们看不到真实的事物,只看到真实事物的影子。唯有通过哲学对灵魂的训练与引导,直至完成对人的灵魂的转向,才能把人们从洞穴里解放出来,带向洞外,使人们看到,或认识到真实事物,以及最高事物——“善”本身,从而获得关于本相世界的概念性知识,人们才能中断习惯而突破过去,从过去的必然性中解放出来。实际上,这意味着,唯有通过哲学获得一种关于本相世界的“客观知识”,认识到多种可能的德性生活,人们才能够进行自主自愿的选择,并因而才能够作出摆脱习惯的决定

因此,获得关于善本身的知识,才能看到善本身,也才能对摆在我们面前的所有生活模式做出即按德性高低的排序,从而能够真正对这些排序做出选择。换而言之,拥有真知识,才能知道自己真实的意愿,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真正自主自愿的选择。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在此稍作总结。柏拉图认为“客观知识”实际上具有三重前提性功能:第一,这种知识使得拥有它的人能够把各种生活模式展示并呈现出来,这些生活模式是美德程度不同的各种可能生活形态,从而避免只看到或者只关注其中的某一种。第二,使拥有它的人能够对呈现出来的各种德性生活形态进行评判和排序,因此能够确定哪一种生活形态是更好的。第三,使拥有它的人能够在意愿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促使并保障自己的意愿依据评判形成,从而选择排序中最好的生活。在这里,一种客观知识不仅足以通达真理(本相)世界,而且足以使人在意愿上完全朝向真理而选择善的生活。

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这种知识和美德的关系被表达在以下三个命题里面1)无人自愿犯错。没有知识才会犯错,一旦人拥有关于善的知识就会意愿善的生活,当然也就不会犯错。2)美德即知识,拥有了真知识就一定会拥有美德。3)无知使人犯错。这三个命题都是可以互换的,都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

知识是我们能够过正当伦理生活的基础,也是整个伦理学的基础,拥有知识就一定会选择善的生活、过正当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知识究竟是一种什么知识?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这种知识是通过哲学获得的,而哲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概念运动,并且是一种最终走向与感性事物无关的纯粹概念世界的运动。我们所说的纯粹概念不是三角形或圆形概念,因为当需要作几何学论证证明的时候,不能通过画图形来证明——这些都还停留在感性世界中。另外,纯粹三角形是否存在,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在这个意义上,几何学是假设性科学,而哲学这种概念运动高于几何学。学习几何学能够训练用概念来思考问题,逐渐摆脱感性世界。哲学通过这种概念运动,把人们的灵魂从感性世界里解放出来,使灵魂能够在纯粹概念中直观到本相世界,从而获得关于真实事物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真知识或“客观性知识”。

那么,灵魂为什么能够在概念运动中摆脱感性世界呢?这里,摆脱感性世界在根本上就是摆脱肉体。对于认识活动来说,我们的肉体存在起到了双重妨碍作用:一重是通常我们所知道的,这就是肉体带来的感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另一重是我们通常所不知道的,那就是我们的肉体存在使我们的所有认识活动都是基于某种视角(Gesichtpunkt/角度)的活动,都是带着视角而是有视角的感知活动。所以,在感知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感性世界不仅是模糊不定的,而且也必定是相对于视角而呈现出来的一个关系世界。因此,如果说人们是通过概念运动来摆脱感性世界,那么,这种概念运动最终达到的,不仅是无关感性的概念,同时也必定是能够摆脱视角而摆脱关系(Verhaeltnis)的概念,因而是一种无视角、无关系的概念。

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无视角-无角度的概念?这种概念不是诸如“这个杯子”、“那个杯子”这类就法中的“杯子”概念,也不会是诸如“石头房子”、“雅典城邦”、“斯巴达人”这类说法中的“房子”、“城邦”、“人”这些概念。因为在这些说法中,“杯子”、“房子”、“城邦”与“人”都是在视角和关系中确立起来的概念。换言之,上面这些概念都是从与身体相关或由身体带来的某一角度去看待、把握事物的,因而总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去呈现事物,或者说,都只是呈现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这意味着,所有那些就某一角度去看待、把握事物的概念都只是把握到事物的片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因而不是事物本身。如果我们把这类概念称为“有视角的概念”,那么,通过这种带视角的概念显然无法达到事物本身。

实际上,任何一个有视角的概念也就是带着参照系的概念。我们的身体总是把我们带进某种参照系之中。所以,与之相反的概念,也即无视角-无角度的概念,在根本上就是无参照系的概念:它不是从某个着眼点(角度)去看待事物,而是从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就事物本身去呈现事物。由于这种概念能够就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所以它所呈现的才可能是事物自身,也就是说,它呈现的事物才可能是这个事物的全面而不是它的片面,是这个事物的整体而不是它的部分。换句话说,无视角的概念所呈现的事物才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事物、整全(而不是残缺)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无视角的概念实乃全视角的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看来,正是在这种能够摆脱身体造成的视角限制而获得全视角的概念中,事物才呈现为完整的自身,呈现为全面的自己,因而也才是一个完善的自身物,一个标准物本身。所以,当且仅当人们通过概念运动达到了无视角的概念,才真正通达自身物或标准物。

这种无视角的概念由于没有参照系,因此它没有任何中介,所以它对事物的呈现就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观,一种直接把握;同时,由于这种概念是从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因此,这样的概念不可由其他概念来说明,否则这种概念就不是无视角、无参照系的概念,正如在这种概念中呈现的事物不可能由其他事物来说明,否则它就不是事物自身。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这里,这就意味着无视角的概念只能是一种由自身来说明自身的概念,而由自身来说明自身则进一步被等同于由自身来规定自身。于是,无视角的概念也就成为由自身规定自身的概念。而这种由自身规定自身的概念,也就是可由同一律“A是A”确立起来的概念。

于是,如果我们问:什么是最可靠的概念?那么,答案就是:无视角的概念。而无视角的概念,在苏和拉底-柏拉图这里,就是同一律里的概念:也就是能够在同一性关系中被规定、表达出来而存在于同一律里的概念。如果问:什么事物是最真实的事物?那么,答案是:在无视角的概念中呈现出来的事物,因而也就是能够由同一律规定与呈现出来的事物。在这里,无视角的概念或全视角的概念被等同于可由同一律确立与表达的概念,所以,最整全因而最真实的自身物也就被等同于可在“A是A”这一同一律里呈现出来的事物。

尽管实际上只有神才可能有超视角的全视角概念而拥有全视角的知识,但是,当苏格拉底-柏拉图把全视角概念等同于同一性概念时,也就意味着:

(1)把同一性表达式(同一律)当作最本原、最可靠、最普遍(周全)的表达式;

(2)由同一律确立、表达的同一性概念是最本原、最可靠、最普遍(全面)的概念;

(3)由同一性概念或同一律通达的事物才是最本原、最真实、最可靠的事物;

(4)由同一性概念与同一律表达出来的知识才是摆脱了感性世界而摆脱了意见片面性的知识,因而才是最本原、最可靠、最普遍的真知识。

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热衷于摆脱肉体与感性世界,才热衷于去追寻无视角的概念及相应的整体自身物,而正是对无视角概念与整体自身物的追寻,才把希腊哲学引向对概念的自身同一性的追寻与反思,引向了对自身同一物的持续关注与追问,并因此而发现了“自身同一律”。不过,自身同一律实际上首先是一个存在论法则,然后才是一逻辑学法则。作为存在论法则,它把事物规定并表达为这样一种现场存在:事物的现场呈现就是这一事物本身,或者说,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现场呈现。当且仅当事物的现场呈现就被当作这一事物本身,我们才能给出可完全形式化的同一律,也即才能给出作为逻辑学法则的同一律。作为一个存在论法则,自身同一律实际上把一切可现场化的事物现场化而使之成为可上手操持的现成物,成为一切规定性概念可以加规定的对象。而作为逻辑学法则,它则使一切概念规定和命题推演成为可能,因为同一律实际上就是使其他一切定义成为可能的“第一定义”,也就是给出(作为一物之为一物的)“标准物”的“普遍定义”。而就“普遍定义”给出的概念实际上是“第一概念”,也即第一个真正获得明确规定的概念而言,“第一定义”的发现也就意味着概念思维的确立,意味着探究活动走上了精确的概念思维的轨道。

在这个意义上,“普遍定义”的确立,在根本上意味着科学的确立。因为科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严格的概念活动。所以,如果确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普遍定义”的发明与使用是苏格拉底的一个重要贡献,那么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的这个贡献也就是确立科学思维的贡献。同一律的确立,普遍定义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种把世界现成化并以严格的概念运动去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科学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自身同一律的确立,普遍定义的发明,实乃对科学本身的确立与发明。希腊人寻求一种知识来构成伦理生活的基础,在追求这种知识过程当中确立起了科学。

随着柏拉图《理想国》的本原经典会读活动告一段落,读书会即将迎来下一阶段的学习旅程。下节课,黄裕生老师将转向研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启示。最后,参会学员对黄裕生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黄裕生老师也期待各位在接下来的本原经典会读活动中继续探索道德、善、正义和人生意义等重要议题,为哲学之旅增添新的视野和智慧。

 
 
 

 

 


撰 稿 / 排 版:李志萍
审 核:曲经纬

 

 

· 往 期 精 选 ·

 

 

关于世界本原文化

黄裕生|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本原沙龙】“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

黄藤|论健康和幸福的本原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教授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讲授《俄狄浦斯王》

【论坛直播】天命与主体性|「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创新」系列论坛

中国文化的普遍主义精神与普遍主义使命——专访黄裕生教授

詹文杰|对汉语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决定论和特殊主义的批评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教授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讲授《理想国》

黄裕生|论现代性社会的知识基础与原则体系(上篇)

黄裕生|论现代性社会的知识基础与原则体系(中篇)

黄裕生|论现代性社会的知识基础与原则体系(下篇)

陈静|“域中有四大” ——从汉简《老子》看“四大”的排序

瞿旭彤|从历史的问题角度看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的现象学解读

赵法生|论孔子的中道超越

尤西林|大学语文的母语修养机制

会议手册|本原之问:根据与理由——世界本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世界本原文化论坛

吴学国|重力与艺术:一个随想

黄裕生|叩问绝对,追寻普遍 ——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世界本原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新年致辞丨黄藤:坚定追寻内心的原点和坐标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理想国》之“美德伦理学”的新困境

本原沙龙|设计的形而上之思——融合现象学与设计学的创新对话

吕超 | 吕超研究员锐评黄裕生教授——如何基于自由思考宗教与超越?

 

 

创建时间:2024-03-08 11:10
浏览量:0
首页    本原经典会读    【本原经典会读】黄裕生:《理想国》之“美德伦理学”的“知识”基础 ——兼论科学思维的真正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