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沙龙|第六场:图像时代来临?是解放,还是新的枷锁?
2021年5月,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心举办了第六场学术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主讲,主题为“印刷术时代转向图像时代——《1984》与《娱乐至死》不期而遇”。与会学者围绕语言与图像、娱乐与专制、差异与同一等充满现实意义的学术议题展开思想交锋。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学术沙龙,旨在邀请学界不同领域的同仁参与交流,理性对话,增进共识。此前已举办的五场学术沙龙是:
二、李若晖:中国哲学与古典政治
三、李存山:“常道”与“新命”——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点击)
知名学术媒体中国社会科学网持续对本原沙龙进行了详细报道。本公号获授权转发,分享给更多读者。



尚杰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传统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之精华,在于掌握语言,具有以语言作为思想工具的理解能力。20世纪西方哲学所谓“语言学的转向”,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如果说古代哲学家更关注事物本身,近代哲学家更关注思想本身,那么,20世纪以来的欧洲大陆与英美哲学家们终于发现,虽然所谓“事物本身”只有通过思想或概念才得以显现,但并没有赤裸裸的概念,所谓“概念”不过是语言本身表达的结晶。因此,词语或语言含义等与语言本身有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夏莹
清华大学哲学系

欧阳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徐碧辉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不过,尚杰对这几次转向的态度或评价,徐碧辉有点不敢苟同。在尚杰看来,语言的出现并代替视觉思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损失,尽管语言更为深刻、理性,但这个过程中,文明却丧失了更多东西。他在讲稿中写道:“可以把感性(这里所谓‘感性’指感官的生理获得,而非哲学史上所谓‘感性认识’,因为后者仍旧是语言的附庸)上升到理性,说成是从视觉到语言——但这样的变化是天然合理的吗?如果把这个过程理解为文明战胜了蒙昧,那也属于卢梭所谓‘文明的异化’。人类从此获得的东西并不比丧失的东西更多或更有价值,而丧失的东西,却只能以变味或异化的形式,再还给人类。”徐碧辉认为,这种说法显示一种卢梭式的对文明的否定和对前文明社会或田园社会的浪漫主义想象。视觉思维毫无疑问是文明初期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模糊的准确性特点,往往能够在瞬间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但文明若停留于视觉思维,它一定不会有当今我们所看到的如此巨大的成就,因为,脱离原始的诗性思维或混沌思维,人类才真正拥有分析能力,才能表达更为复杂、精微的思想。或者说,更为复杂、精微的思想是由抽象化的语言带来的,没有语言的抽象,就没有思想。
徐碧辉进一步强调,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有迅速代替语言的趋势。或者说,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青少年一代人。他们几乎把全部业余或课余时间花在了这上面,抖音、快手之类的碎片化的图像、短视频、笑话等,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娱乐方式,而且是唯一的娱乐。她曾经看到一幅漫画,是两张图片的对比:一张是一个躺在床上吸鸦片,一张是一个人以同样姿势躺在沙发上,不过不是在吸鸦片,而是在刷手机。但两人的神情、姿势和脸色几乎一模一样。图像思维在我们时代已非某种业余时间的娱乐方式,而成了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带给人的不是清醒冷静的思考、独立完整的见解,而是碎片化、肤浅化的享受,是对心智的一种消磨与摧残。她认为,对于这种新媒体所带来的思想和感受的碎片化、零散化和浅薄化趋势,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
对于尚杰发明的“娱乐化的专制主义”,她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专制主义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形式。执政者在加紧思想控制的同时,通过搞笑视频、短文、图片,使人们在碎片化的情绪释放中得到一种虚幻的情感满足与麻木,从而让人得到虚幻的幸福感,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汤明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王维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罗传芳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所以,哲学家首先要做的不是拒绝某种存在,而是要洞察其本质,找到不同时代存在的方式和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始人也用图像(画)表意,与今人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出于无奈,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低级,一个高级。这似乎说明,图像对于人类交流而言可能恰恰是最本能直接的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条件下变得更加快捷、轻松和愉悦(“视觉快感”),那人们怎么会拒绝呢?最近流行的“葛优瘫”“躺平”,不用更多语言,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心领神会。这也正像尚杰引加拿大著名传媒哲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即信息并非一定是语言信息,信息也并非一定以语言符号作为载体才得以传达。所以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感共通和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在对不同传播方式的观照下建立新的哲学理解和范式——图像哲学,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印刷术时代的特点可能是严肃、严格、规范的,代表了理性和秩序;图像时代则是直观、碎片、情绪化的,代表了感性和不确定性,以反本质化、拒绝文字和意义的方式实现多样性欲求。这看上去是对启蒙时代以来人类主流思维、交流方式提出的巨大挑战和悖反,实际上提出的正是如何重新理解图像化时代生存方式、建构二十一世纪新哲学的时代课题。
陈霞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黄裕生
清华大学哲学系

曲经纬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编辑、版式设计:张博
审核:罗传芳 马寅卯
创建时间:2023-10-22 13:24
넶浏览量:0